4月,各種一季度數據陸續公布,國家統計局發布“受疫情沖擊影響,一些主要指標明顯下滑,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有GDP季度核算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在這樣的環境下,石材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讓我們共同關注行業的變化。
石材行業一季度數據
根據中國石材協會公布數據:截至4月15日,石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已達90%,產能恢復率在50%左右。從行業整體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率遠低于規模以上企業,同時存在較大的地區和行業差異。復工復產第一階段,企業主要以出口訂單為主。但3月以來,由于歐美等國家的疫情大范圍爆發,導致各國間人員和貨物往來受到極大影響,許多出口企業又重新回到停產狀態。
從生產數據看,一季度規模以上企業大理石板材產量6089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79.0%;花崗石材板材產量6581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9.0%。今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降低29.7%,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33.06%。
從進出口數據看,2020年1-2月份,石材進口199萬噸,同比下降9.3%;其中,荒料進口量同比下降11.1%,制品進口量同比增漲47.8%(荒料占進口總量的94.5%)。石材出口90萬噸,同比下降30.7%;其中,大板及制品出口量同比下降29.4%,荒料出口量同比下降48.0%(大板及制品占出口總量的95.0%)。人造石進口3970噸,同比下降30.7%;人造石出口8350噸,同比增長15.7%。
上述數據顯示,一季度石材行業不僅沒有出現傳統的“春季行情”,反而在疫情影響下,產量及進出口同比下降,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全球石材資源重組
石材行業起源于歐洲,資源進口在石材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進口量雖有所下降,但2019年全年進口石材仍達到1409萬噸。從進口的國別來看,印度、土耳其仍排在我國進口石材來源地前兩位,葡萄牙首次進入三甲。
從進口量分布來看,前十大石材進口國占石材進口總量的86.7%,其中前兩大進口國印度及土耳其進口量占比超過50%。
從進口量同比變化來看,在前10大進口國中,來自葡萄牙、越南和巴基斯坦的石材進口量同比逆勢增長明顯,全球石材資源正進行一場新的資源配置。
從材料思維到產品思維
來自印度、越南等地的花崗巖以及來自葡萄牙的萊姆石,這些建筑剛需用材正逐漸擴大市場占比,是性價比所致,更是需求端導向所致。就2019年數據來看,大理石荒料和大板進口量同比分別下降41%、7.7%,花崗巖荒料進口量同比下降7.2%,但花崗巖大板進口量逆勢同比增長106.2%。
近年來,石材在建筑用材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石材產業長期停留在材料思維,沒有形成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體系,產業互聯網化程度低、工程集成能力競爭力不足,導致近些年以大理石為代表的終端需求呈下降趨勢,進而傳導至進口量的下滑。
石材所屬的建筑行業已實現從二維(CAD)到三維(BIM)的轉型,然而大部分石材企業對BIM系統甚至缺乏基礎認知。在工業4.0時代,石材全產業鏈(智能礦山-智能加工-智能安裝)管理仍停留在碎片化、人工化階段。 5G、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將繼續刺激花崗巖及萊姆石剛需用材的增長,將加速石材行業更快地從材料思維升級到產品思維,將縮短石材產業互聯網的窗口期,推動行業更快轉型升級。
緊跟需求端應對變化
一季度數據雖不容樂觀,但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我國經濟發展都存在著一定的韌性。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高鐵營業里程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擁有最大規模的信息通信網絡,這些都是重要發展基礎。
面對低迷的市場,國家也開足馬力通過新基建拉動投資、通過消費券促進消費,短期出口受制于國外疫情形勢或將持續受影響。面對復雜局面,石材行業應積極擁抱變化,著眼以下方面:
l 關注全球疫情形勢,特別是石材主要進口國的政策及市場變動
l 關注國內各省市礦產資源規劃變動,積極參與綠色礦山發展
l 關注國內新基建產生的需求端變化,預先做好品種和庫存調整
l 關注工程集成能力提升,提高石材在建筑材料中的競爭力
l 關注企業自身現金流,用好銀行政策,在危局中先生存下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一季度數據或是殘酷的今天,但相信行業抱團、緊跟變化、及時調整,定能共同見證后天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