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離開產業是偽命題。中民石材用金融+科技賦能石材產業,實現“產業+金融+科技=產融科技·FinInTech”的創新商業模式,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石材產業集團、石材產業基金!"
——中民石材邱尚啟董事長
在剛剛過去的第十九屆廈門國際石材展期間,由同濟大學、中國創造學會、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聯合發起,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礦山委員會、中民石材產業集團、中民-同濟石材產業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中國石材產融科技論壇&礦業聯盟大會暨中民石材品牌發布會現場,中民石材產業集團邱尚啟董事長圍繞“金融賦能”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本文根據邱董演講內容,整理摘選了重點內容與讀者分享。
為何從金融業重返石材業?
在邱董近30年的金融履歷中,石材如影隨形,貫穿了他三分之二的職業生涯;他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石材人,卻一度助推了石材產業的升級整合發展;他輾轉泉州、水頭、廣州、云浮、北京等地,最終回到廈門,投身石材產業。“金融離開產業是偽命題”——這是邱董對自己為何從金融業重返石材業的回應。以籌建民生銀行石材金融事業部為重要起點,結下他與石材的淵源,再至去年籌備成立中民石材產業集團,延續石材產業+金融+科技的時間,這不僅僅是情懷使然,更是使命在身。
邱董作為石材界“產融結合”的最早踐行者,對石材產業發展有著自己更深刻的認知,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到來、環保及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石材產業變革的“前夜”已經到來。一方面,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新的發展方向,行業科技化的腳步正越行越近;另一方面,環保和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行業的資本門檻,行業變革、整合已迫在眉睫,石材行業呼喚一個整合平臺的出現。邱董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了詳細解讀。
從金融角度看石材
從金融的視角來看,目前,石材界的金融介入飽和度遠遠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金融對產業的介入以債權為主,而且股權投資相對有限
極少有專業的資本資金進行產業投資、投入
目前各類對石材界的金融服務大都是碎片化的,未能在產業鏈體系上進行全面的支持
金融方面的支持不足,主要還是產業自身的發展原因導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行業進化速度慢
近年來,國內各行業的發展速度極快,整個商業形態和商業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比如網絡購物、數字支付、快遞物流等都改變了各個商業的形態。而石材行業的進化速度相比其他行業則慢了許多。一方面,石材人的觀念進化仍顯緩慢,大多數人都還停留在產品思維,停留在“買大板、賣大板”的觀念中,尚未能進化成為“企業思維”、“行業思維”,沒能從企業、行業的角度去全面審視自己,更遑論以“跨界思維”思考問題。
更高跨度的思維才能帶來跨越式的發展思考;而因為思維的禁錮,具體的事務開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體現在業務模式上,對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整合程度低,在行業內科技的應用程度低,整個行業進化速度偏慢。
產品非標,經驗門檻高
石材產品具備天然“非標”屬性,不僅不同石材之間千差萬別,同品類的石材甚至同礦口的石材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石材行業的經驗門檻極高,非行業內的人對石材都是霧里看花,水中看月,難以弄的明白。石材的“非標”是其作為建材的核心魅力之一,但也對石材走出自身圈子、更好地融入整個建材圈,乃至跨出建材圈融入金融圈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未來的石材發展必然是在“非標”中尋找可以識別、可以量化的“標準”,才能加大跨界的溝通,進一步實現發展。
環保問題
環保話題可謂是石材界近年來的核心話題之一。因為環保問題被關閉的礦山、工廠不計其數,行業受挫極為嚴重,同時也給外界一種錯覺:石材行業是重污染行業。這對行業發展極為不利。但究其本質,若處理得當,石材行業本身并不會造成巨大的污染。
石材行業的污染是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礦山廢渣、加工粉塵,粉塵等造成的廢水污染,以及部分的噪音污染。礦山廢渣可以再次加工利用,粉塵通過濕法作業可以消除,廢水通過沉淀即可處理,噪音通過設備的升級、廠房的改造也可以達到環保標準。可以說,在各個礦產、建材行業中,石材行業的污染治理難度是很低的。近年來,環保問題凸顯的是原先行業粗放式的發展經營帶來的弊端。石材行業的環保通過理念先行,技術支撐,資本助力,是可以構建綠色礦山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綠色發展的。
有效宣傳不足
石材人的圈子不大,各類宣傳也往往集中在業內,而業內宣傳其實稱不上有效宣傳。就對于石材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以下幾個方面的宣傳尤為不足:
對金融界的宣傳不足。銀行、資本機構對石材的印象停留在“污染行業、傳統行業”,甚至認為石材企業因為環保等問題,隨時可能被關停,因此對石材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遠遠不足。
對終端用戶的宣傳不足。終端業主對石材的認知與喜愛是拉動石材需求的核心力量。石材行業內的互相買賣并非石材行業真正的銷售,唯有對終端用戶的銷售才是“真銷售”。對比瓷磚,石材行業對終端客戶的宣傳嚴重不足,已經成為石材行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設計師對天然石材的應用和理解不足。設計師是石材業與終端用戶之間的重要橋梁。石材的天然美感也需要設計師的才華才能體現的淋漓盡致。而當前設計師對石材的理解并不夠,大學院校、設計院等對石材并沒有專門的課程。石材人雖然重視設計師,但與設計師的溝通還缺乏系統性的有效手段,未能做到有效宣傳。
中民石材如何以產融科技賦能產業
邱總對石材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后,進一步向嘉賓介紹了中民石材的定位與業務方向,并表示中民石材愿助力石材行業的發展升級。
中民石材六大核心業務板塊為:
產業投資
該板塊主要為長期的產業方面的整合與投資,主要包括全球礦山投資與全國專業市場投資。礦山投資主要是針對國內外礦區資源的整合、并購與股權合作,實現資源端的整合。專業市場投資則主要針對常住人口五百萬以上的城市,進行線下實體的投資布局,實現對各重要城市的產業支撐。
總部基地建設
在廈門市政府的支持下,中民石材擬在翔安打造一個石材行業的總部基地,使之成為全球化石材企業的總部基地、大中型公裝的整合平臺、建筑、設計院校的實踐基地、石材產品的展示中心以及設計師的溝通交流中心。
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中民石材借助自身金融優勢,與金融機構合作,為石材產業鏈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支持服務,包括訂單融資、控貨融資、設備融資、進口開證等綜合性金融服務。
產業投行業務
主要包括石材產業基金管理運營、石材產業兼并收購顧問、石材企業IPO投行顧問、礦山資產評估顧問等服務。
中民-同濟石材產業研究中心
中民石材與同濟大學共同成立“中民—同濟石材產業研究中心”,共同推進石材產業BIM研究、綠色礦山及廢棄礦山整治修復、產業園區規劃、創意設計、智能制造、行業標準制定、石材產品檢測等多個方面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推動石材行業的科技應用與發展。
石材產業數字信息中心
當前建筑技術正在面臨一場由2D向3D轉化,由CAD向BIM技術進化的變革。而石材產品由于其“非標”屬性,尚未能納入到BIM數據庫中。而未來的石材應用脫離了BIM技術,市場份額可能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因此,對BIM技術的石材應用研發,進而將其與智能制造、礦山開采連接,構建一個新興的數字化產業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中民石材將對該方向進行深度的研究與發展。
當金融與科技植入產業,業態如何進化與重塑
就石材產業的未來發展而言,邱董認為石材產業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在中國80%的家庭財富集中在房地產,80%的農村也將會實現城鄉一體化,未來的建材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天然石材應當如何在建材中提升自身的市場份額?邱董認為,通過資本與科技的助力,石材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春天。具體展開來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通過資本抱團,匯聚產業與資本的力量,實現跨越發展。當前的石材行業已經不能再是低成本、小投入、經驗式的低門檻發展,而必將是整合式、環保型的高資本門檻發展。通過資本抱團,實現資本與產業的深入融合,是石材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BIM技術應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石材作為建材的一部分,必須緊隨建筑技術的發展。BIM技術已逐步成為建筑師、設計師的運用工具,必然會重新定義訂單的入口,重構行業生態。
綠色礦山的建設與發展。綠色礦山是實現資源獲取與自然平衡的核心關鍵,綠色礦山的建設關系著石材資源本身的獲得,其構建體系也將重構資源獲取的模式。
智能制造的發展。生產制造是連接資源與應用的核心節點,智能制造則是提升行業整體效率的關鍵。智能制造的發展將會重構整個行業的生產業態。
線上技術+智能制造+新型石材專業市場,將重構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模型,實現訂單與生產、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以數字化提升行業效率與服務體驗。
石材產業“Q-F-C”經營模式
邱董對石材產業的未來理解為“Q-F-C+T+F”的運營模式。他表示,“Q(Quarry) -F(Factory) – C(Channel)”是當前產業鏈的基本形態。礦山(Quarry)是起點,是整個產業鏈的源頭;加工制造(Factory)是將自然的石材資源轉化為人類社會有效應用的核心節點;而產業鏈的終端——渠道(Channel)則是連接終端客戶的核心。“Q-F-C”模式是全產業鏈的運營模式,而在“Q-F-C”的基礎之上,植入金融F(Finance)與科技T(Technology)則是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中民石材(CM Stone)未來將致力于“Q-F-C+F+T”的運營模式,為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民石材產業集團始終以全球化的視野,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石材產業集團、石材產業基金,在變革的時代,“產融科技”的力量一定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