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建筑基礎材料四大金剛(鋼材、水泥、砂石、木材)之一,機制砂石產業歷經2020年短暫的疫情陣痛后,今年再度昂首挺胸,雄姿勃發,下面請跟隨“中民觀察”一起走進這個“十四五“規劃下的硬核產業。
一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1、2019年11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形成完善合理的機制砂石供應保障體系。
2、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十五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合理控制河湖砂開采,逐步提升機制砂石等替代砂源利用比例。
3、2020年9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四部門出臺的《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將機制砂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
不難看出,國家對建立健康良好的砂石產業體系的預期,即區域供需平衡、價格合理、綠色環保、優質高效,為“十四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二 消費市場的剛需動力
知名企業家周鴻偉在《極致產品》說到極致產品的三個關鍵詞:剛需、痛點、高頻。砂石的一級直接消費市場集中在各類建安企業、混凝土攪拌站,二級直接消費市場則為少數地產開發商、市政甲方、少數居民用戶等。機制砂石對于用戶是不好輕易替代的強需求,并非可有可無的弱需求,符合極致產品的首要特征。下圖顯示,砂石骨料消費量持續攀升。按平均100元/噸測算,砂石骨料擁有2萬億元左右的市場消費級別。
(資料來源:砂石骨料網)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
需求動力一:砂石市場的不二選擇
欲確認“杠把子”的江湖地位,少不了對競爭要素的關注。波特五力競爭模型非常清晰地指出影響江湖排名的五個要素之一: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對機制砂石來說,行業中正面直接競爭的是天然河砂和淡化海砂。
由于傳統的天然河道采砂已造成砂石資源枯竭、水源污染、引發河堤安全等各種資源、生態和社會問題,近年來全國各地對流域內主要河流干流與重要支流采取河砂禁采、限采政策,遏制過度開采,嚴厲打擊非法采挖行為,市面上河砂數量急劇下降。
再看海砂,目前絕大部分海砂用于填海工程,如果在建筑領域應用海砂,必須要對其進行淡化脫氯處理,如果氯離子含量超標,時間長會直接影響建筑內的鋼筋受到氯離子的腐蝕,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及建筑物的安全。當前,海砂淡化的推廣面臨固體廢物、廢水排放、海域航道清淤砂的處理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標準體系和扶持政策也有待完善。
故,天然河砂質優但量少,海砂量大但質“憂”,此二者均難以和機制砂PK。
需求動力二:新老基建雙輪驅動,互相促進
新基建可分為七大領域:5G基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特高壓、新能源充電以及城際高速和軌道交通。傳統基建在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之后,變成“新基建”,傳統基建是“新基建”的基礎支撐。絕大多數新基建的設備設施不太可能直接放在泥巴地上,而是必須依靠在鋼筋或混凝土等建筑結構上,而建筑結構,基本離不開砂石的支撐。
據中國砂石協會統計,在混凝土結構中,使用1噸鋼材,需要6噸水泥、36噸砂石骨料;每千米高速公路砂石骨料用量為5.46萬噸,每千米高鐵砂石骨料用量平均為7萬噸,建筑每平方米砂石骨料用量近1噸。2020年,為推動經濟復蘇,各個地方政府密集公布了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據不完全統計,有25個省區市公布了未來的投資規劃,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人民幣。如此龐大的投資計劃,砂石用量預期可嘉。
各省投資計劃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不容忽視。舊改也是“十四五”期間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之一。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工作目標: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據住建部調查摸底信息,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大概可以再改造3500萬戶,平均每戶按80平方米計算,砂石骨料需求測算3500*80*1=28(億噸)。而如果按2020年全國砂石總用量(178億噸)測算,舊改用砂石重量將占2020年度總量的15.7%。
其他類型的新建項目、市政、鐵路、公路建設用量在此不逐一測算,總之,新老基建雙輪驅動,對于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國內總體砂石供求關系表現為供不應求,特別是基建用砂尤為明顯。
三 供給方面的產能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砂石產量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而增長。2019年全國砂石產量達188億噸,2020年約190億噸。從下圖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全國砂石產量保持整體上升趨勢,絕大多數年份產量均超過170億噸。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 )
砂石供給特征一:依靠國內礦山資源,小礦口逐步關停
由于礦產資源分布和物流運輸半徑的影響,機制砂石原料基本來源于國內礦山。環保高壓下,不少粗放型的小礦口被關停。2013-2019年我國砂石礦山數量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全國在冊砂石礦山數量為15370家,其中中大型礦山占43%。
(資料來源:中國砂石協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進口方面,從海關數據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有一些天然砂和卵石流入,增加了砂石供應。但相對于每年近200億噸的建設用砂石需求量,進口砂石占砂石總量的比重極小,且重點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只對當地市場造成了一些影響,整體來看對國內市場影響不大。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砂石供給特征二:上市公司、國有平臺越來越青睞砂石行業
隨著環境治理以及調節市場供給等要求,對應具備技術和管理生產優勢的大型商品砂石骨料投資企業將主導行業的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不少政府主管部門加速組建砂石資源綜合治理及砂石生產基地規劃建設相關平臺。而介入砂石骨料行業的上市公司,2019年達12家,其中如上峰水泥、海螺水泥、華新水泥、西藏天路等在砂石骨料的年度平均毛利率基本保持50%以上。中建、中核、中交建、中鐵建等央企也正以整合資源和構建新型產業模式等方式陸續進入砂石骨料行業。
砂石供給特征三:大礦口比例提高,更適合綠色化、智能化生產
隨著砂石市場供需格局的不斷變化,大型礦權出讓成為部分地區財政稅收一大重頭。大型礦山出讓信息不絕于耳,出讓價格頻創新高。
如:2020年以來,廣東省陸續投放了多宗大型砂石采礦權,如此規模在廣東近年歷史上并不多見。天價砂石資源的成功出讓,刷新了人們對砂石資源價款的新認知:珠海竹仔嶺建筑用花崗巖礦價款超50元/方。
大型礦山適合實力雄厚的資方或企業摘牌,開采年限相比小礦口大大延長,減少了與政策賽跑、時間賽跑的風險,加大了環保、智能生產系統的投入意愿和時間保障,更有利于分攤成本;大礦口場地更大,更有利于功能區域的合理規劃和充分利用。
四 淺觀福建的砂石市場
2021年7月7日,《福建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發布,《規劃》明確了福建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其中,全省建材產業規模將達到6200億元。
福建是國內首個正式推廣機制砂應用的省份。2021年1月,福建省十七部門聯合發布了《福建省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從六個方面推動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砂源替代利用和進口,加強砂石市場綜合治理。
淺觀福建省的砂石市場,我們發現全省砂石消耗量位居全國中上水平,2021年需求側保持強勁勢頭,供給側有望價量齊升。
1、福建省近十年的砂石總體耗用量
據砂石骨料網統計,2011-2020年,福建省當地的砂石骨料消耗量保持在5億噸以上,增速波動較大;截止到2020年底,福建省當年砂石骨料消耗量約為7.1億噸。
2、福建砂石市場2021年需求側
① 砂石需求側綜合目標量 福建省發改委印發的2021年度省重點項目名單顯示,重點項目共計1620個,總投資4.01萬億元。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拉動整個建材上下游的發展,對砂石的需求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撐。僅鐵路與高速公路兩類建設工程就需耗費砂石骨料至少2.5億噸,加上軌道交通、機場及其他房地產開發項目,預計2021年福建省砂石骨料需求將達到7億噸,按100元/噸測算,需求額將達700億元。
② 砂石需求側之房地產方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7月15日,福建省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為16.8%,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疊加前5個月超預期的購房信貸投放,支撐居民購房需求,所以促進地產投資增速穩中有升,為下游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③ 砂石需求側之公路方面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公告2021年主要投資目標:完成交通運輸投資1000億元。其中,高速公路確保完成投資230億元;普通公路確保完成投資400億元;在建和擬建高速公路項目共18個,據估算,這些項目共需要消耗砂石約4000萬噸。
④ 砂石需求側之鐵路方面 2021年度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名單顯示,當年福建省共有鐵路建設項目16個,總投資額1515億元以上。據估算,這些項目總計需要消耗砂石約2.1億噸。
3、福建砂石市場2021年供給側
① 供給側政策指導性目標 《福建省保障建設用砂規范發展指導意見》指出,2021年累計新增機制砂年產能7000萬立方米,實現全省建設用砂供需基本平衡,形成規范有序的砂料市場體系。
② 砂石礦區集中在閩西閩北,礦區數量嚴格管控 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福建省共有在冊砂石類企業346家。納入統計的346家砂石類企業中,龍巖市有132家,占統計總數量的38.15%。除龍巖外,三明市砂石類企業也較多,有96家,占統計礦企總數量的27.75%。
福建省還劃定普通建筑用砂石土允許開采區、集中開采區和用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臨時用礦備選區,明確區內設置個數、最低開采規模。原則上退出一個才能新設一個,嚴控砂石土設置數量。
③ 儲量豐富,建筑用采礦權集中釋放,砂石供應改善 《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數據顯示,福建已發現礦產138種,查明資源儲量120種。水泥標準砂、鑄型用砂、玻璃用砂、葉蠟石、高嶺土、普通螢石、建筑及飾面用花崗巖石材等28種非金屬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
據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顯示,福建開發利用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用砂石采礦權共計419個,占總采礦權的42.71%,其中龍巖、三明、泉州、漳州、寧德地區年砂石生產規模均超1000萬噸。總體上,福建省的機制砂石能滿足本省的需求。
④ 機制砂石價格趨勢 機制砂價格總體上受疫情影響,波動較為明顯,地區間差異較大。2021年數據顯示,自2019年9月起,福建省各地區碎石到用料單位價波動較大,其中,廈門市的碎石用料單位價相對較高。
(數據來源:各地市建設工程造價信息網&砂石骨料網數據中心)
機制砂價格方面,廈門市基本保持在90元/噸以上,但漳州、福州等市的機制砂到用料單位價波動較大。
五 結語:從機制砂石到機智砂石
從國家的資源頂層監管戰略設計,到省部級、各地市出臺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均充分體現了礦產資源的稀缺性和規范的必要性,同時也提出了對綠色發展機制砂石的要求。
十四五期間,機制砂石市場有望突破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越來越雄厚的資本將關注這一產業,高抬腿跨界進入機制砂石的企業將更多,越來越先進的采掘設備和越來越高效安全的生產加工工藝將出現。機制砂石服務于新老基建,受益于新老基建,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機器人等將催化機制砂石邁向“機智砂石”,“機智砂石”也將在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綻放光彩。
(以上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