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批判主義作家果戈里曾說:“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還在訴說。” 從12世紀的哥特式建筑到19世紀初的古典主義建筑,從傳承歷史文化的王宮到私人奢享的宮殿,無論時光、空間如何變遷,石頭都以不同的姿勢、樣貌向世界展示著文明背后的智慧,文化之外的傳說。
(比薩斜塔:圖片來源于百度)
一塊珍貴的石頭,承載著自然的脈絡,更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像人們輕輕的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落敗、戰爭、和平、輝煌與財富。歷史的長河源源不斷流淌,帶走多少歲月痕跡悄無聲息,但石材,卻在不斷的打磨中愈加煥發著它獨有的魅力和光彩。
(佛羅倫薩大教堂:圖片來源于百度)
從圣城麥加的清真寺屋頂到鹽湖城摩門教的祭壇,從摩根大通紐約總部大堂的富麗堂皇到金?卡戴珊婚禮上奢華的家具……無關時間、毋論地域,意大利大理石以其獨有的魅力傲立于其間,向世界展示著它的光芒:財富、權力、地位和身份 — 卡拉拉白,一種隸屬于歷史厚重間,彰顯于現代財富下的石材。(“阿拉伯之星”的迪拜帆船酒店:圖片來源于百度)
“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卡拉拉白,便是在黑暗的孕育下誕生。數百萬年前,地殼中原有巖石在經過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了變質巖,使得其原有的結構、礦物成分也發生了相應改變。這些自然的珍貴結晶原本沉睡在大洋底部,在多年后的地殼運動中慢慢上升,形成了南歐的諸多山脈,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脈便是其中之一。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在意大利卡拉拉城,這些不會隨季節而消融的“積雪”,如白雪一般覆蓋著群山,使得卡拉拉成為了世界上擁有種類最多、品質最優的白色系大理石之城,被譽為“世界大理石之都”。早在古羅馬時期,采石業便已在這座城市興起。古羅馬人以高昂的人力物力采掘這里的石料,建造出古羅馬帝國繁榮昌盛的權力標志:萬神廟、斗獸場、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古羅馬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曾驕傲地宣布“我繼承了一座石頭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城”。
(羅馬斗獸場:圖片來源于百度) 阿爾卑斯山脈眾多的采石場中,就有米開朗基羅父親的一座。米開朗基羅深深的癡迷于其中,在一塊棄置多年的巨大大理石身上,他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靈魂的喁喁私語。苦心雕琢四年,這個石塊化身為一個四米高巨人,以《大衛》之名響徹于世,成就了他,更成就了世界雕塑史上最精美的珍品。“大衛已經在那了,我只是把多余的石頭去掉。”米開朗基羅如是說,而卡拉拉白,也由這件作品帶領,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靡歐洲乃至于世界的高端建筑及雕塑用材。
(圖片來源于百度)
時光交替,歷史變遷。人們對大理石的癡迷卻絲毫不減。從曾經用來開采的石斧和運輸的馬車,到現在的大型機械和交通運輸。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白石的本質卻從沒發生改變:大自然孕育的它們被切割成小塊,搬運到世界各處遙遠的地方,在技師的精心雕琢之下,成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品。
(圖片來源于百度)
卡拉拉石礦,盡管遠離都市和景點建筑,卻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每年礦山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游人,一邊是可觀的收入,一邊也是源源不斷的訂單。而隨著石文化的傳播,石材也早已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中清冷的雕塑,更是人潮擁擠中走過的磚,摩天大樓里華麗的墻,家居生活中獨特的裝飾。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石材早晚有耗盡的一天。然而它獨特的屬性卻注定了它源遠流長的命運。“人的壽命有限,而大理石卻沒有。”即便它從阿普安阿爾卑斯山頂消失,它也永遠不會在地球上滅亡:或醒目,或低調,或華麗,或樸素,它們將會以不同的形態陪伴在我們身邊。
卡拉拉白的歷史,更是人類財富流動的歷史:從古羅馬時代的古城,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再到新世紀的紐約大都市,石材的流動從未停歇……石材,幫助歷史與文明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維度,與“石”俱進,恒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