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是人類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從石器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工具,到古羅馬時代對石材的系統性應用,再到今時今日科技化手段下的不斷創新,石材在人類歷史上各個階段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影。而石材的傳承屬性,更是讓數千年的人類建筑史幾乎可以說成是石材的建筑與美學應用史,源遠流長,卻繼往開來,吐故納新。
同樣的,石材的產業鏈也在歷史的演化中不斷變化與發展。工業革命之前,石材的應用耗費人力極多,從礦山開采,到荒料運輸,再到手工打磨雕刻都極為困難,工程浩大,工期極長。以米蘭大教堂為例,于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直至1965年才全部完工,歷時長達五個世紀,但最終鑄就了不朽的傳世經典。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開始逐步引入石材行業,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剛石刀具又進入到石材開采與加工行業,石材工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帶動了石材走進千家萬戶,而不再僅僅是傳世的宮廷、城堡與宗教建筑。而當前,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對石材行業的融合與發展,也必將帶領石材行業進一步革新,帶動產業鏈的再一次進化與發展。同時,現代金融業的發展也將逐步把金融屬性加入到產業鏈中的各環節中,從而加速產業鏈的進化。
在今年12月,英良集團總裁劉良做了場名為《站在全球高度看中國石材》的主題演講,將演講中將石材產業鏈分為礦山(Quarry)、加工廠(Factory)、客戶(Customer)三個核心節點,簡稱“Q-F-C”核心模式。筆者有幸聆聽了本場演講,深受啟發,在此針對部分內容展開,探討石材產業鏈的發展與未來。
產業鏈的演化始終離不開核心的節點,礦山(Quarry)是起點,是整個產業鏈的源頭;加工制造(Factory)是將自然的石材資源轉化為人類社會有效應用的核心節點;而竊以為產業鏈的終端以渠道(Channel)替代客戶(Customer)更吻合石材行業的現狀,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工裝與家裝兩大渠道板塊。各個核心環節節點之間,則以商貿流通(Trade)鏈接。
石材產業鏈核心節點示意圖
一、產業鏈源頭:礦山(Quarry)
礦山資源是整個石材產業鏈的源頭。石材礦山與一般資源礦山又存在顯著的區別。如煤礦、鐵礦等資源礦山,其大多以工業標準化用途屬性區分品味,從而確定對應資源的價格。石材資源則帶有天然“非標”屬性,同類石材不同礦區,甚至不同礦口的資源價格往往天差地別。坐擁某種石材資源,則天然地具備一定的壟斷屬性,也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控制了整個產業鏈。因此,隨著中國石材行業的崛起,國內各類石材企業甚至非石材企業紛紛往礦山開采進軍。但最終大多折戟而歸,甚至有人斷言礦山開采“十礦八虧”,成為企業現金流的“吞金獸”。而同時,優質礦企、優質礦山則賺取了大量的利潤,行業內“二八”現象極為分明。礦山投資著實令石材人“又愛又怕”,蠢蠢欲動之時,投資失敗的傷痛又刻骨銘心。
整體來看,礦山開采有著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三高”特點。礦山投資的前期投入巨大,一旦開采荒料率不如預期,或品質變化較大,往往意味著血本無歸。高昂的前期費用及期間的不可測性,則令資金預算成為巨大的難題,礦企現金流斷裂在礦山投資中屢見不鮮,只能低價轉讓采礦權,前期投入與心血化為烏有。而環保風暴之下,“一刀切”關停礦山從而導致整個產業鏈停頓也常有發生。多重風險之下,若缺乏完整規劃能力、政府公共能力、專業的管理團隊及強大的資金實力,貿然的進行礦山投資,自然“十賭九輸”,虧損不足為奇。
在當前環保政策下,國內大量過去開采不規范、不環保的礦區被關停。而礦山的投資熱度也隨著虧損的經驗教訓而逐漸變得理性,未來的業態必然發生較大的變化。筆者認為未來的礦山投資將呈現如下趨勢:
1、專業資本介入,實現資源整合。這方面意大利早已走在我們前列。對于高風險、重資金、對于整體規劃要求較高的投資,個人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極大,因此行業呼喚專業資本的介入,通過體系化、規范化、規模化的投資方式,實現資源的整合。
2、建立綠色礦山標準,以可持續發展模式獲取資源。目前國內的綠色礦山標準規范還未出臺,但部分先進礦企已走在前面。未來礦山開采必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獲取資源,也還一片青山于自然。
3、海外投資占比加大,全球化程度加深。石材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以全球的視野謀發展,取之以全球,用之于中華。
4、有序開采,控制產量,長期獲利模式將逐步形成。急功近利,大肆破壞開采的行為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礦山開采環節未來必將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投資建設,資源散亂、濫挖濫采的業態已經在改變之中,同時金融資源的介入與整合將成為該鏈條革新的核心因素。“綠色、整合、金融”將是未來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綠色礦山鳥瞰圖
二、產業鏈核心:加工制造(Factory)。
加工制造是石材產業將自然資源轉化為人類社會可應用資源的核心,也是人類對石材應用技術不斷突破和發展的重點。石材資源從礦山開采,到一次加工,再到二次個性化定制加工,從而走進千家萬戶,需要經過三次工藝革命成果的洗禮,加工效率的大幅提升可以說是石材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
過去數十年,國內石材加工行業幾經變革。從單片鋸到多片鋸,從手工打磨到自動橋切,技術應用的發展在行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石材加工從粉塵鋪天蓋地,到無塵化現代工廠,實際上不過十數年的發展時間。十數年來,積極跟進新趨勢、運用新技術的企業不斷做精做細,做強做大,固步自封,未能及時更新設備,秉持老觀念、老模式的的加工企業則舉步維艱,甚至關停倒閉。
傳統機械 VS 現代工廠
而2018年更是被稱為中國石材智能制造元年。鏈石商城與百利通、盛大機械合作,實現了掃描儀 + 預排版軟件 + 智能橋切機的智能化加工環節的打通,這既是國內智能制造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也預示了石材加工行業的未來。
過去的石材加工行業囿于“非標”屬性,在個性化定制的要求下,難以實現規模化擴張,單純的增加機器設備、工人數量的方式并不足以提升加工企業的實際效率,“規模效應”在石材加工企業似乎難以成立。而智能加工則能以科技化、數據化的手段,解決 “個性化定制”的基礎上的“規模化生產”。誠然,剛出現的智能制造或許仍存在各種不足或缺陷,但技術的問題也必然會通過技術的方式解決,未來的曙光已然呈現。這一點,意大利的Antolini WOW Factory僅用5個工人的無人工廠實現從荒料到板材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運作,已然給我們呈現了最好的樣本。
但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科技化及規模化的出現,加工行業也可能出現新一輪的洗牌與整合。科技化與規模化的背后是資本門檻的大幅提升,是高效率運營方式對低效率運營方式的競爭迭代。“智能化、規模化、資本化”將成為未來石材加工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三、產業鏈終端:渠道(Channel)
任何產業鏈終究要回到客戶的終端,也僅有對客戶的銷售完成,才是產業鏈上最終的資源變現與回籠。對于從業者而言,如何構建與客戶鏈接的渠道,或者說未來渠道形態會如何變化,企業又何以自處,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石材產業鏈的終端渠道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工裝與家裝,呈現出不同的趨勢與特征。
3.1產業鏈渠道(Channel)之“公裝”。
工裝渠道之結構示意圖
隨著中國經濟與基建的跨越式發展,工裝一直是石材行業最大的銷售出口,石材行業也由此享受到了中國基建及地產的發展紅利。隨著基建的降溫,以及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工裝市場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尤其是今年以來,訂單難接,利潤難做,尾款難收的“三難”問題愈發明顯。目前的石材工裝市場存在如下問題:
1、與客戶的粘性不夠,以“招標”為主的業務模式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來源,難以謀求長期發展。
2、對下游客戶的話語權很弱,下游回款拖欠,甚至不回款時有發生。
3、對上游資源把控性差。尤其是當前環保風暴下,上游石材價格特別是花崗巖價格上漲明顯,且難以保障工程的長期大量應用。
4、金融杠桿應用不足。工裝企業大都是輕資產企業,難有抵押物進行銀行融資。但同時工程應用又大量墊款,資金耗用極大,無法有效應用金融杠桿的情況下,無法擴張業務整體規模。
但同時,國內的工裝市場依然存在巨大的機會。一方面,國內的城鎮化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另一方面國家“美麗鄉村”戰略的提出,也將為廣大農村地區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工裝公司想要做強做大,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綜合能力,提升對客戶的全方面服務,從而提升客戶粘性。此外,還應及時跟進科技的新趨勢,并運用好金融杠桿,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科技方面,積極探索與加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避免在現代建筑技術中脫節,乃至無法加入至未來工程當中。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是Autodesk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目前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它可以幫助實現建筑信息的集成,從建筑的設計、施工、運行直至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終結,各種信息始終整合與一個三維模型信息數據庫中,設計團隊、施工單位、設施運營部門和業主等各方人員可以基于BIM進行協同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節省資源、降低成本、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目前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進度來看,BIM建筑技術將如同CAD取代手工工程圖一樣,實現技術的迭代升級。建筑工程將由2D向3D,由靜態向動態實現技術演化。而當前石材因其非標屬性,仍被排除在主流的BIM信息庫之外。若長期無法加入BIM系統,整個石材行業的工裝市場將受到極大的沖擊,甚至有可能無法加入到未來工程當中。
金融方面,因工裝石材在產業鏈中的尷尬地位,工程墊款的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無法解決。因此,會出現業務規模越大,資金占用越大,資金的壓力風險越高的困境。因此,創造性的將金融要素融入到工裝市場,通過資本市場ABS、賣斷式保理或遠期訂單融資實現金融要素的深度融合,才可能真正做大市場,形成規模效應與整合能力。
“綜合實力、科技實力、金融杠桿”將成為工裝領域未來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3.2 產業終端渠道(Channel)之家裝。
傳統的石材家裝渠道鏈條極長。同時,隨著石材產業鏈的進化,大板市場應運而生,大批出現且經營火爆,成為連接家裝市場的重要渠道。目前石材家裝產業鏈結構概況如下:家裝渠道之結構示意圖
鏈條的拉長往往意味著商業效率的降低,信息不對稱是鏈條拉長的核心原因。石材因其天然的“非標”屬性,其價格顯得更不透明,為更長的銷售鏈條提供了空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則是為了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目前已有多個石材互聯網信息平臺正在積極探索著網絡銷售,搜石網、鏈石商城、花崗巖直采平臺等網絡銷售平臺公司已先行先試,試圖開創出一片新的藍海空間。
線下的大板市場雖然近年來較為火爆,但筆者認為當前的專業市場業態對家裝消費者并不友好,實際上仍是主要服務于各地的分銷商、裝修公司等小B客戶,與消費者未能“親密接觸”,屬于一種過渡形態。成熟的消費者市場應能夠直接迎合消費者需求,揉合場景化營銷、設計服務、施工安裝服務、售后養護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而這本身也有賴于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比如當前掃描儀已能實現“為每片大板提供一個身份證”,從而構建海量的大板數據庫。未來也將逐步產生快速設計軟件,并迅速匹配大板數據庫中的庫存信息,形成設計方案中的切割與安裝方案,并將之傳輸至工程施工方,進行入戶一條龍服務。至此方可對消費者實現整體的服務方案,從而與瓷磚等工業化產品相競爭,真正開拓出石材家裝市場的新天地。
未來的市場形態中,筆者認為也必將出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融合。線上提供引流功能,線下提供實體服務,以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將成為主流。同時進一步引入如消費者金融、消費分期等綜合性、個性化金融服務,打造跨界融合的綜合業態,實現跨行業性質的綜合競爭力,與競品行業爭奪終端市場。
“線上線下一體化、跨行業競爭、消費金融”將成為家裝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至此,對石材產業鏈的梳理及發展趨勢判斷告一段落。在“Q-F-C”核心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科技(Technology)與金融(Finance)的植入將成為未來石材產業鏈進化與發展的核心,不妨將之稱之為“Q-F-C+T+F”,以跨界的力量,助力產業的發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石材是跳動的音符,在亙久不變的傳承中,石材產業鏈則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當石材產業插上科技與金融的翅膀,厚重的石材產業也將變得輕盈而性感,并終將在石材人的探索與努力中,緊跟歷史的大潮,不斷奔赴遠方!